瑞士,欧洲的一个内陆小国。除了闻名于世的滑雪胜地之外,它还给人留下一个重要印象——永久中立国。二战时,整个欧洲大陆都处于战火蹂躏之中,瑞士仍能保持中立,并维持着独立国家主权。
要成为永久中立国,需要诸多特殊条件,那么瑞士是如何做到的呢?
瑞士这片土地原属于神圣罗马帝国。曾经在欧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哈布斯堡家族,其发源地为法国东北部的阿尔萨斯,当时这里还属于瑞士。
1299年,瑞士人不满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,揭竿起义。最终把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势力赶出了瑞士。然后瑞士各部族成立了联盟,成为今天瑞士联邦的雏型。而他们共同签署的《永久同盟誓约》,则被认为是瑞士联邦建立的最初文件。
瑞士联邦成立以来,最近一次与外国发生军事冲突,还要追溯到500多年前——1515年。
那一年,法国-威尼斯联军与米兰-瑞士联军打了一仗。瑞士军团还在采用长矛兵方阵战法,结果遇上法国的野战炮,被打的满地找牙。法国-威尼斯联军大获全胜,瑞士军团称雄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。
第二年,瑞士与法国进行了一次和谈,其重要性影响瑞士至今。瑞法两国达成一致,以后两国发生矛盾,皆以仲裁形式解决,不再诉诸武力。
这个规定,已经隐隐约约可以看出中立国的影子了。
历史的巨轮来到了1789年,这一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,这场革命动摇了欧洲古老的社会阶级和制度,对临近的瑞士也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因为法国军队占领了瑞士全境,并成立了一个实际有法国控制的赫尔维蒂共和国。
赫尔维蒂共和国与之前的瑞士联邦有很大不同。瑞士联邦是由很多自治区、部落和私有领地拼凑而成,是一个非常松散的政治联盟。而赫尔维蒂共和国将很多地盘统统合并起来,并形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。
赫尔维蒂共和国是个短命政治实体。1815年法国皇帝拿破仑战败于滑铁卢后,被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。失去靠山的赫尔维蒂共和国在这一年也正式殒灭。
战败后的法国与反法同盟的欧洲列强在维也纳开会签订了《巴黎条约》。这份条约直接决定了瑞士今后的发展。而决定瑞士今后发展的人则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。
沙皇亚历山大一世,1777年-1825年
因为俄国击败了不败雄狮的拿破仑军队,所以在《巴黎条约》的制定中有较大话语权。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主张瑞士不能再由法国控制,让他们独立自主;还对瑞士的国内政治做了安排——瑞士22个联邦州必须自治。
可别小瞧这两条,此后的二百年,瑞士基本上没脱离这两个框架。
《巴黎条约》另一项对瑞士造成的影响深远便是瑞士的中立原则。反法同盟的那些欧洲列强都一致同意,瑞士不被介入任何军事冲突之中,成为一个中立国家。
为什么有这样的设定呢,以前可从未有这样的情况啊。
如果你打开欧洲地图就会明白这些国家的政治盘算。瑞士靠近法国,位于阿尔卑斯山的山脚下,出于对拿破仑战争的恐惧,那些欧洲列强希望瑞士这片土地成为对法国的缓冲区。作为缓冲区,就必须成为中立国,不被介入任何军事冲突之中。
所以,瑞士的中立政策,其实并非出自瑞士的初衷,而是欧洲列强赋予给瑞士的角色。
不过瑞士的中立国地位那时还只是欧洲小团体里认可,并未得到全世界认可。国际正式承认瑞士为中立国是近一百年的事了。
1907年,《海牙公约》正式注明瑞士为永久中立国,瑞士有权不介入任何军事冲突,但也有权保有军事部署,以便应对万一会发生的军事冲突。实际上,瑞士的军事实力一直就是很不错的。所以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:一个不介入任何军事冲突的中立国,却需要强有力的军事来保障这个中立国的地位。
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,瑞士的军事实力在欧洲比起来都算是一个劲旅,这使得纳粹德国不敢轻易进攻瑞士。瑞士在二战中仍能保持中立国地位,除了1907年《海牙公约》的国际认证,也离不开他们自身具有一定的实力。
当然,后来纳粹德国的势力范围包围了整个瑞士,瑞士被掐住了脖子,他们也不得不有所妥协,不得不某些方面向纳粹德国倾斜一点。这个永久中立国变得不是那么“中立”了,至少不再纯粹了。
二战之后,瑞士更加积极实施中立国权益,不参与军事冲突,但会对军事冲突中提供人道救援。比如1999年时北约轰炸南联盟,瑞士没有为北约开放领空,只基于人道立场提供救援。
瑞士的中立政策有时也被人所诟病,指责他们成为某些人的政治避难所。瑞士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,2013年举行公投,79%的瑞士公民赞成制定更严格的政治避难法。从这以后申请瑞士政治避难变得越发困难。斯诺登就曾申请过瑞士的政治避难,但被拒绝了。
看起来,现在的瑞士正变得更加透明而公正,这有助于提高他们永久中立国的形象,使人更加信赖。
好奇心驱使,挖掘史料逸闻——【好奇挖掘组】